“因字赋形”书写汉字之美
作者 :袁小娟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1-01-15
书法课向来以读帖和书写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含量较低,所以我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主要聚焦于“因字赋形”这一能力。“因字赋形”简言之即把汉字赋予一定形象, 是在书写中以及书法欣赏时把汉字与生活中的万物万象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能力。那么“因字赋形”这一概念的源起是什么,培养的意义又有哪些呢?
一、“因字赋形”概念的提出
这一概念是我在反复研究古代书论并在汉字起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众所周知,我们的汉字起源于象形,“远取诸物,近取于身”,古人是根据自然万物创造了汉字,汉字充满了天然美。那么,用来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同样也应该追求一种生动自然的美。追溯历代书论,古代书家们无一不强调形象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如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为妙也。”卫夫人在教给王羲之时,也总是以自然现象进行比喻:“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东汉书法家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所以,要想写好书法,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取法自然,把每个字都赋予一个生动的形象,这样才能把笔下字写得自然活泼,富有神采。同样,书法欣赏中,也需要引导学生把眼中字变活,“因字赋形”,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无不眉目传情,顾盼生姿,才能充分感受书法的艺术之美。
二、“因字赋形”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因字赋形”相当于思维的体操,在看和写之间搭建了一个想象的桥梁,让学生观察完字后先进行各种丰富的联想,赋予字一定的形象,然后再来动笔写,培养了想象这一高阶思维能力。
2.提高书写与审美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在对字形进行丰富的联想后,字在脑中便活了起来,有了一定的生命力,这时再来动笔写,字形会更加准确、形象、美观。同理,书法欣赏时眼中字也会活灵活现起来。
3.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书法课因为以写为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因字赋形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书法课的趣味性。
三、“因字赋形”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1.立体想象,笔画形象化
对于刚接触书法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写法,初步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个陌生的学科,老师的任务不仅是带领学生“把字写漂亮”,更是从“如何写字”开始讲起。文字通常都比较抽象和晦涩,若用专业的语言表述会导致学生听不懂。所以不妨从学生日常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将陌生笔画熟悉化。
【案例】
在实际的书法教学中,常见的书法败笔形态有:“鼠尾”,常常出现在撇上面,像老鼠的尾巴,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牛头”,则是像牛头的形状,主要是因为下笔前的笔头墨汁过多,用力过大。“折木”,指笔画在收笔的时候像折断的木头,有头没尾,完全违背笔画收笔的要求,没有做回笔处理。“垂尾”,指捺画在收笔的时候像小狗耷拉下来的尾巴,主要原因是行笔方向不对。这些比喻都融入生活、形象、生动,加强学生对抽象笔画的理解。
![]() |
2.创意想象,部件生动化
![]() |
【案例】
“走”作为独体字和“走”字旁时写法是不一样的。作为独体字时撇捺舒展起到支撑作用,好像人在走路时前脚迈出,后脚勾起的样子。而作为“走”字旁时捺要写得长而有力,既要起到支撑作用,又要起到托起右侧部件的作用,犹如一辆货车托起货物。而“口”作为国字框和“口”字底在书写时也不一样,作为国字框时左右两竖要写得笔直且上下等宽,“口”字底则要把两竖写得上宽下窄,向内收拢。可是学生在书写中总把“口”字底也写得上下等宽,这时可联系生活现象赋形记忆,把国字框的两竖比喻成人站立时的双腿,是直直的,把“口”字底比喻成蹲下时的双腿,小腿是向内收拢的,这样才能蹲得平稳。这样一比喻,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二者的区别,掌握“口”字旁的写法了。
3.趣味想象,结构生活化
间架结构是指汉字笔画及部件的搭配关系和组织形式。点画规范、结构合理,字就好看。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写好字的灵感其实来自生活和自然万物,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注意观察,把字与生活万象联系起来,方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字。
【案例】
![]() |
执教《撇为主笔 捺为主笔》的“之”字时,借助王羲之习字的
![]() |
![]() |
![]() |
再比如《错让呼应》一课中“勒”字,它属于左右结构,左边“革”作为偏旁时横要向右上斜,右边的“力”横折钩要向右下斜,引导学生想象成一场拔河比赛,“革”向左边拉,横要写的左低右高,“力”向右下拽,横要写的左高右低。这样,在观察与比喻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点画的灵动之趣,形态之美,再加以书写示范,学生边看边写兴趣盎然,自然提高了书写效率。
![]() |
四、延伸思考
因字赋形的教学理念对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显著的效果,但是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也不同,学生因字赋形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那么在书法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平衡这种个体差异,是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研究的。
总而言之,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我们需要大力传承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在小学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愉悦的氛围,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发展和需求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为构建小学书法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